2016年1月21日星期四

TSA 研討會後感(二)

星期六,Daniel 問我後感的第二篇在哪兒,經他一問,想懶也不行。

上篇是會後大體的想法和印象,這篇是一些觀察和雜記。

文宣
當日到達學校門口時,迎接我的,是一位派傳單的女士。第一個想法是:「吓,唔係派TSA 補習傳單嘛?」好奇下接了傳單,原來是TSA 關注組的。入場登記後去到禮堂,發現每個座位都有一疊單張。這疊單張給我的印象是要用資訊去將我掩沒,因之前沒有怎樣去了解來龍去脈,唯有在開會前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惡補。請看看下圖:


左邊是教育局的單張,右邊是TSA 關注組。驟眼看,哪一份比較清楚?哪份比較混亂?

沒有TSA 關注組的單張,有一些細節沒有那麼清晰。在文宣上,我覺得關注組小勝一仗。辛苦晒。

家長
既為研討會,當然會有家長發言,最初都有考慮發言,但自問這方面不是強項,和之前沒有準備,故作罷。

聽不同家長的發言,還真是有趣。有些是不斷強調自己的孩子有多叻,自己有多利害,你們的教育制度(不止是TSA)令我們受了苦;有的差不多完全離題;有家長嘗試鼓動其他家長起哄;甚至有家長(其實很懷疑他是否家長)只是在謾罵,保安員也阻他不了。

當然,亦有些家長,特別是教育界的人,會給予一些外人不知的意見,我亦是從中了解沒有達標率這回事。整體來說,參與的家長一方面很緊張子女考TSA這回事,另一方面是很理性地面對。

下一步
現階段家長比較被動,要等TSA檢討委員會的檢討結果才能再回應。觀乎現在的風向,家長的立場相當堅定,政府大概不想令最穩定的群體之一--家長--也去教育下一代去公民抗命吧。以現在的情況看,我是偏向樂觀的。


2016年1月9日星期六

TSA 研討會後感(一)

從來都對什麼政策、研究無甚興趣,Daniel 上年考小三TSA,我也只知功課多了,辛苦了,不甚了了。直至上年出現TSA 關注組,開始留意多了。早前學校可以報名參加TSA 研討會,我便獻出我的第一次,出席了昨晚的研討會。

先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在大海中苦苦掙扎,嘗試游回岸。有另一個人撐著獨木舟來到,觀察了一輪,然後對那在海中的人說:「你的泳姿不合乎標準,你的手要提高點,大腿要用多點力,只要練多點,你便會享受到游泳的樂趣!」結果,在海中的人一氣,沉了下去。

這是我聽完(其實因為超時,沒聽完官員的解釋便離開了)這次研討會的感受。

研討會的開始是教育局的官員簡介TSA,跟著,另一位教院的心理學教授說明TSA 對教學的好處。然後,便是由家長提問,最後台上的講者回應。由於之前並沒多留意TSA 的內容,官員的介紹的確幫助了我把事情弄清楚。隨了知道多了TSA 的內容,也包括知道了這些官員有多「堅離地」。

我先假設TSA 真的如講者所說能幫助學校有效評估學生整體的程度,以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並且假設教育當局完全沒有拿TSA 的成績來對學校作任何的施壓(由不作為到用作殺校標準的中間,仍有很多的可能性)。

家長的分享中,撇除應不應該考TSA,有一點是共通的:現在的小學生很辛苦。當日推行小學全日制是希望可在學校做完功課,回家後讓學童可以輕鬆遊玩。但現實是回家後仍有不少功課要完成,有些甚至要做到半夜。多年的教改,並沒有令小學生的壓力有絲毫的減輕。我們以前半日課,放學後,三時多做完功課,便可去玩。現在?三時多Daniel 和Esther 才剛放學,準備小休後做功課。

教育局推出TSA,以作為對學校的評估,結果只能得一個,就是學校會盡力令學生的成績「達標」,以避免被標籤為較差的學校。如何令自己的學生能在試題越來越難中「達標」?最直接的方法—操練!官員們大概不會沒有這些認知吧。

研討會中,考評局的講員提到給學校的數據,只有該校學生答題的分佈,和全港學生的答題分佈,並不存在達標率。問題來了。怎樣才算是達到基本能力?全部答對?不可能吧。那大部份人答到而你答不到代表你未達標嗎?也許不是。那麼如此公佈成績,我只看到有關當局想學校互相比較,而非如她們所說,單單是想改善學校的教學。十間學校,有八間經操練後答對了一些刁鑽的題目,剩下的兩間沒有操練以至成績低於平均,那你要那兩間學校怎樣辦?

我原則上不反對TSA,從以上的推論,以現時的實行的情況,我想實在需要暫停TSA,特別是小三的TSA(因為對家長和學生的影響較大),重建學校、家長對它的信任再重新推出吧。

2016年1月1日星期五

2016 請多多指教

難得今天天氣好,孩子們又沒有大礙,今年可以一如以前般去黃金海岸去商量一年大計。

我並沒有怎樣去回顧2015年,回看上年寫的大計,除了第一項可說是已經達成外,其餘都沒有怎樣的進展。話說回來,其實我們定立的所謂「大計」,都只是一些我們希望改善的地方。人越大,改變越不容易,但希望在明天,上年做不到,說不定今年能做到。譬如,若你兩年前告訴我現在連續做兩組7 minute workout後,還有餘力做第三組,我大概不會信。

上年在參觀望道號時買了一本書,是Leonard Sweet 的 Viral。買了後一直束之高閣,到最近才拿出來看。現在看了大概1/3,作者提到我們那一代都是Gutenberger,我們之後的是Googler。Gutenberger 追求的是精準的論述,Googler 則著重聯繫、分享。他認為若耶穌活在這個時代,祂會活得比較像一個Googler,不是在教室內作研究、論述,而是去人群中講故事,與人聯繫。其後,作者以TGIF (Twitter, Google, iPhone, Facebook) 作引子去分享這個世代的一些特質,和基督徒(特別是Gutenberger)當如何回應。

我最近的反省亦和這書所講的不謀而合,自從兩年前決定reset 自己的 online identity後,在網上,甚至是whatsapp上,我都是半透明,連帶在日常與人交往上,亦變得如此。故今年會嘗試在各方面多點與人接觸,1月1日換Facebook 頭像算是一個開始。不少習慣和框框要去打破,而且可預期會撞不少板,還請多多指教。

其他的計劃和上年差不多,比較特別的是想今年開始有家庭崇拜。作為熱身,現在會每晚全家一同講些感恩的事,然後輪流開聲祈禱。希望能堅持下去吧。

2016年,明天不一定更好,當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時,我們可做的,是在身心靈上準備好自己,和身邊的人一同去迎接將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