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所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所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又嚟過

2015年已過了9天,原來又3個多月沒有寫任何東西。

最大原因是沒有心情。9月開始的佔鐘和一路的發展,令人心亂、心煩、心碎。到慢慢適應過來,論到新的生活習慣沒有留下多少空間給我坐下思考,別說要寫下來了。

1月1日所定的新年大計時,完全沒有考慮過要恢復寫blog。這一季要教主日學已令我壓力大增;每次做晚堂崇拜主席都要花兩、三晚準備禱文。每晚能用的時間只有一小時左右,哪來空間寫文?

昨天留意到Desk AppDaring Fireball 賣的廣告,它提供一系列的文章去鼓勵人寫blog(當然了,Desk是個寫blog 用的app)。我不會跟著作者的提議去寫,但他提醒了我,問自己為何要寫這個blog?

正如第一篇post 所講,這個blog 最主要是給將來的孩子們認識他們的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特別是Daniel,若他有天成為一個爸爸,我希望今天所寫的會成為他的鑑戒,不論好壞。來到今天,這份心意仍沒變。Daniel 己經三年級了,他作文所寫的東西,我大概到現在都寫不出來,到他會看這篇blog 時,大概會覺得爸爸的文筆為何這麼差。寫作,或應該說表達,從來都不是我的强項,會繼續寫,純粹希望跟孩子分享,也可作一點個人情感的宣泄。

這次為隆重其事,今天中午時己想了8篇文的題目,希望兩、三天出一文,重建寫文的習慣。

2014年9月14日星期日

不買 iPhone 6

前提:手上的iPhone 5 冇壞。

星期五下午,辦公室內大家都很齊心地工作——各施各法訂iPhone 6,我之前並無此意,但見大家這麼投入,亦有用Apple Store App 看看情況。到搞清楚如何才能訂購時,已剩下黑色128 GB iPhone 6。當然,沒有落訂,不論自用或炒機,這個款式的吸引力都不大。

今早靜修時在想,我炒iPhone 有沒有問題?裝修後比較缺錢,如有機在手,多數會和同事一樣,先賺點外快,遲些有機會再買來自用。剛巧,今天傳道人講道亦有提到炒賣iPhone 的事,進路和結論都相近。自問未必能控制自己的貪念,還是少碰為妙,就像幾年前碰股票時一樣。

跟著便是自用的問題。我需要新的電話嗎?現在手中的iPhone 5, Spec 和仍在發售中的 iPhone 5C相近,照理應可再多捱一年。沒有Touch ID、沒有NFC、沒有Apply Pay、相機落後兩代、螢幕小一點和差一點、續航力又是差一點,機己用了兩年,似乎是換機的時候。但⋯⋯等等,誰說兩年便應該換機的?

和當年的iPhone 4 情況一樣,我其實對現在的手機並無不滿。當年是想讓娘子用 smartphone 才出iPhone 5 的,但現在娘子已在使用 5s,我有什麼需要去換機呢?我找不到。來到第六代,應有的iPhone 5 差不多都有了——Retina Display、LTE、不輸卡片相機的攝錄功能,對我來說,Touch ID 和NFC 是錦上添花,冇亦無仿。換機的理由,數來數去都是desire 多於 need,為地球先生著想,還是忍忍手,推遲點增添新的電子廢物(雖然Apple 的環保對策已算是業界中最好的了)。

對比起iPhone 6,其實我對Apple Watch 比較有興趣,希望能另文討論吧。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簡單的互動

Daniel 和細細每晚睡覺前都要講故事,上學期開始,我們在Daniel 學校訂閱了〈小小紅蘋果〉,每期都會有幾個小故事,最近我們都是主要講書中的故事。其中,12月那一期有一套故事,包含了24個小故事,是關於巫婆因為聖誕老人沒有邀請她參加聖誕派對,而捉了全條童話村的人的事情。除了故事書,講故事的CD,還有一份輔助的材料,我們一直把它放在琴頂,沒動過它,我曾想過用它,但被細細撕破其中一張後,便變得興趣缺缺了。

上星期開始了講這些小故事,然後有一晚,兩個小孩都不願意刷牙換睡衣上床,我便把那輔助材料的兩頁紙黏貼起來,然後淡淡的告訴他們,誰不去準備睡覺,便不可打開那些有數字的門。聽罷,他們便箭一般往浴室跑去了。跟着的幾天,每講完一個小故事,他們都會爭着去開門。

故事的輔助材料
要令小朋友覺得一些事情好玩,有時不一定要用上什麼樣的多媒體功能,有時,兩張紙,開24個小窗,加一個主要內容重復了廿幾遍的小故事,便夠他們樂一陣子。當然,前提是他們還未至於無 iProduct 不歡的地步,而這樣的情況,我們會盡可能避免。

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決斷力

農曆新年過後,花市開完了,球場解封了,天氣亦不像上星期寒冷,總算可能再去籃球場練波了。

 

每次星期六早上練波,我都會練兩組罰球,每組十球,看看自己射球的準成度。今天的手風算不錯,AB位用左右手都算掌握得好了,唯獨是罰球,每組都只進了四球,其餘的都撞框彈出了,特別是第十球,未射球心中已有念頭說射不入,結果當然亦如是。

 

不憤,想想究竟為何如此,發覺這或許是一個人練波的毛病,球不入,無所謂,反正下一球也是自己射。在其他位置射球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和動作,但射罰球的方法已經掌握了,欠缺的,是入球的決心和專注力。

 

於是,跑去射第三組罰球。這次,每一球射出以先,都盯住籃框,告訴自己一定要射入這一球,調整好呼吸,專注着全個射波的動作,才射出。射最後一球時,特別要花心力去抗衡那射不入的念頭,直至把它壓下,才射出。

 

結果,十球進了九球,包括最後一球。

 

且看這種決斷力能否應用在生活的其他事情上。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

早上其中一項工作是 code review,看看同事寫的程式有沒有問題。找到了一些問題,亦看到他一些編程的技巧,是值得我學習的。我思想比較單向,做事不夠靈活,有其好處,但有時會忽略了有更簡單的方法去達成目標,同事的code 提醒我要多點認識所需的API,免得書到用時方恨少。當然,前提是我還有機會編程。

中午開cell,今天詩歌分享,我負責用結他司樂,臨尾有同事選了〈信靠順服〉,譜上沒有和弦,這個時候,想起Daniel,二話不說,用 I, IV, V chord 走天涯(外加一個 VI major 和 II),彈上來還算順利。這是我以前不敢做的,但見Daniel 每日如是地彈琴,自己亦勇了。

晚上,敬拜隊原本有領詩練習,也不知什麼時候改成詩歌練習(我承認是我糊塗),原本的打算是到獻詩時沒有指揮,但發覺比較難同步,討論了一會,決定讓媽媽指揮我們。我指揮比較著重技巧,詩班員較難掌握;媽媽指揮時著重情感的表達,詩班員容易點明白和做到。很久沒有指揮,亦很久沒見過媽媽指揮了,是學到功課了,且看吸收後會如何轉化出來。

一天學到三樣東西,很充實。為免忘記,先記下來。

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生疏了

今天工作時收到一個 support case,所遇到的問題是曾經出現過的,當時是由另一位同事處理和解決,事後他向我匯報成因和解決辦法。到今天遇到相同的問題時,自己連成因也記不清楚,惶論解決了。結果,還是要同事幫手,才將問題完滿解決。

最近一年工作時,多數時間都花在上層工作,如籌劃、分析等,少有機會落手編程,今天的事證明自己這方面是生疏了。力不到不為財,沒有花努力去應對,靠人告訴你問題和答案,只會水過鴨背,特別是像我這種冇記性的人。


Knowledge without hands-on experience is not yours. 要加把勁追回生疏了的知識了。

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世上無難事

Daniel 最近越來越喜歡自己跑去鋼琴前彈琴,這是我和娘子樂於見到的,唯一的煩惱,是他十次有八次都是彈 Joy to the World,雖說會用不同的調來彈,但來來去去的編排都是差不多,有時頗悶。他自行學會用 C、D、E、G、A調來彈,有一次我教了他用F調彈,手指位不同,他一時掌握不了,沒想到最近都不成問題了。

今天下午,也忘了是什麼時間,他又彈這首歌,發覺他錯了不少音,看看他用什麼調彈,原來是B調。他自已揣摩了主音,但左手是有點不明就裡,故我提點了他手指位應如何放,他最後勉勉強強彈了一次。至此,他已成功用所有白鍵的大調彈奏了這首聖誕歌。

由於這首歌的第一句,是 doh te la so fa mi re doh,亦即他已掌握了如何彈C 至B major。他是完全不知道他所做的在他爸爸眼中,是件如何了不起的事,他只是覺得這樣在鍵盤上跑來跑去,很好玩,在他心中,並沒有難易的考慮。

一般人學音樂,主要是看譜,見到五線譜上的sharp 越多,便會下意識覺得越難彈。但Daniel 彈B調時,他的心思只集中在尋找正確的音,並沒有想過原來要彈5個黑鍵,這樣,他反而很容易便找到了。

每年的開始時,我們都會定下不用的目標,當中有些定下時便覺得很困難。結果,這種感覺把我們騎劫了,我們見到的都是難題,叫達成目標的機會越見渺茫。或許,轉個角度,換個方法,會發現,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又大一年(雜談)

又到生日,循例談談一些感想:

  • 第一樣想謝謝娘子,她適心的安排叫我不怎樣需要為家操心;她的循循善誘叫兩個孩子能活潑地成長;她溫柔的提醒叫最近比較煩燥的我減少把戾氣帶到家庭中。怎樣的形容大概都不能表達我感謝的心。我相信我所享受到的都是恩典,其中的家庭的歡樂,娘子的功勞最大。
  • 說了多年要一星期做三次運動,來到最近終於開始成形(星期一做gym,星期三打壁球,星期六打籃球),希望我的身體(特別是雙腳)能支持得住,保持身體的狀態,不要越老越弱。
  • 昨晚 Daniel 說要彈生日歌給我聽,他憑自己的努力確實用右手彈了第一句。一個人生日彈一句,最快出年生日他便會彈整首生日歌了(誤)
  • 今年第一份收到的生日禮物(其實是現金)是外母送的,估佢唔到,已用了來作為買籃球鞋的資助。
  • Daniel 送了一架 Lego 車,細細送了一塊蟹形的相架,都是他們有份參與製作的。明天一定要帶返公司晒幸福 ^.^
  • 這一、兩年,開始多點思考人生目標的問題,之前提過,希望可以計清代價,立定心志,甚至破釜沉舟,去作一個門徒,並多領人作門徒。但路要如何走,沒有頭緒。正如計劃多年要定時做運動,到最後,需要不同的條件互相配合,自自然然,事情便會成就,只要不放棄,做好預備的功夫,慢慢便會找到該行的路。我是如此相信。

2011年11月5日星期六

解迷樂

今天午飯時,同事把她朋友發給她的一條奧數問題拿出來,給我差差:


1△4 = 10
2△5 = 14
6△10 = 40
9△11 = 30 
1△10 = ? 

在街上花了十數分鐘,終於想到答案。若一個小學生能解答這題目,一是他非常有天份,一是他已經做了很多題目,捉到路了。

喜歡解謎,特別是數理、邏輯、或是puzzle,從解迷時的掙扎,到解開時的釋放,那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但另一方面,我對謎語、推理小說興趣卻不大,正如我的數學成績很好,但一加了$卻是不甚了了一樣。在理論的世界,我會很自在,但一和現實世界掛鉤,便變得迷迷糊糊。

且看孩子們將來會否有興趣和老爸一同解解迷。

若想知答案,請將下一行反白。


a△b = a+ (a+1) + (a+2) + ... + b =>  1△10 = 55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

Thank you, SJ



星期四早上返到公司,打開Google Reader 看到 Touch Arcade 報導了Steve Jobs 的死訊,第一時間開Twitter 求證,當知道是事實時,心往下一沉,有點欲哭無淚的感覺。

其實很早已知道不久這一日便會來到,但再多的心理準備,都不足以應付事實來到時的震撼,人生有不少事都會是這樣的吧。

他獨到的眼光,對手上工作的專注、熱愛、堅持,和對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苟,和他的開創的產品對個人電腦、智能電話等帶來多深的影響,只要在網上查一查,到看多少便有多少。我們今天能享受到Apple 各方面的創新所帶來的好處,某程度來說,是 Steve Jobs 燃燒自己的生命換來的。試想想,從創立Apple,到被自已創立的公司踢走,然後再創立NeXT、加入Pixar 助其電影大賣,最後返回差不多破產的Apple,在癌症的陰影下將它帶到現在的高峰。這一切,是耗用非人的心力,犧牲了家庭生活換來的。

他對我的影響,除了是一屋Apple 產品多,便是他對用戶體驗的執着,使我慢慢對自己團隊開發的軟件亦有相對的要求,當然,我所做的、能做的,和他比起來是微不足道,但當你嘗過最好的,便不會接受那次等的。

另一方面,最後常讀到他的名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亦推動我去做一樣我一直想做,但總覺得沒有時間/沒有需要/很困難的事情。至於那是什麼事,到出了成果,再讓大家知道。

Thank you, Steve Jobs. Without your innovation, the technology revolution would not be able to come this far, this quick, this enjoyable.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報小學

下年Daniel 便升上小一,娘子今天排隊交小一報名表給心儀的小學,以為不需花多少時間,結果單是排隊便用了個多小時。

我們選擇小學的條件很簡單,第一,是要功課少,升學的事將來再算,若一下子因功課壓力太大犧牲了學習的興趣,便因小失大了。第二,最好是基督教小學,在未來那六年多點機會讓真道在他心中潛然默化,生根成長,將來面對各種衝擊時,或許更有能力站立得穩。其他方面,什麼拔尖補底、活動教學、電子書包等等,多個選項故然是好,但現階段根本就不會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少,那方面强那方面弱,什麼最適合他,什麼是他用得著,所以,自已亦沒有什麼要求。

現在的小學派位制度,若沒有人事關係,基本上大部份是靠彩數,若果所選的學校,今年有很多同校學生的弟弟妹妹亦報讀的話,很可能連抽奬的機會都沒有。不過這種制度,我覺得算是顧及各方面的需要了。

Daniel 一直的運氣都不錯,我們盡了人事,就看看天父會否送這份生日禮物給他了(第一輪公佈結果的那日是Daniel 的生日)。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Precious Moments

今天在 Google+ 裏看到這段片:

它提醒了我當日寫blog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留下一些印記,讓自己和孩子們將來可以回望。從沒想過可以為他們開電郵賬戶,並用電郵記下所有想留給他們的說話,這種方法可以認真考慮。

上星期一開始有點不適,一直有食中藥,但來到這兩天,似乎又嚴重了,於是今天準時放工回家,想在家躺下休息。

回到屋苑,差想娘子和孩子們應該還在遊樂場玩耍,便直接到遊樂場找他們,果然被我找著了。看到 Daniel 大聲宣佈爸B放工了;看到細細在草地上吹肥皂泡;和娘子並肩而坐談今天發生的事,都是我所珍惜的寶貴時刻。

但要記下這些珍貴時刻,一點也不容易。我是一個沒有意識要把東西拍下來的人,往往到我拿定手機準備拍時,時機已經消逝了。我的記性亦差,好像剛才細細在草地上所說那句十分可愛的說話,我便已經忘記了,只剩下一個印象。然後最重要的,當我去拍、去記錄時,我很容易從參與者的身份變為觀察者,對我來說,活在當下,親身經歷這些時刻,是更重要的。一切的記錄,到最後,都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唯有親身經驗到的那一刻,是真實的,是不能被取代的。

當然,我亦期待 iOS 5.0 出了之後,那個待機畫面的攝影按鈕能幫助我快一點準備好把這些時刻拍下來。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Apple's Post-Steve Jobs Era

Haven't written anything for a while. Laziness is one thing. After resting for a while, it gets tougher for me to write blog post in Chinese. So, I decided to write this one in English. Not that it has better quality. Just more fluent in terms of flow of ideas. If I write any bad English, please bear with me.

When I first read the news of Steve Jobs resignation on Thursday, I was quite sad. It wasn't shocking to me because you know this day would come, sooner or later. After all, this has been his third long sick leave and we all can see his body deteriorating. His resignation indicates he is no longer able to carry the duty of a CEO. He has to sit back and let others to pick up what he's left. I am sure if he stay healthy, he will keep marveling us with his amazing keynotes for a few more years, given that he is still "only" 56. In any case, I wish him health.

While I find the resignation saddening, I have confidence in Apple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innovate and provide fascinating products for the upcoming years. Like Shawn Blanc said, Steve Jobs has built a culture in the company that resemble his characters. The people inside may not have the vision Steve has. But they do have the craftsmanship, and quality-focus mind set to deliver. I believe the teams that produce the iDevices and Mac would continue to execute.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look at the products Apple has released in the pass 10 years as a whole, there is a trend, a roadmap. Think about the transition from iPod to iPhone to iPad, and Macbook to Macbook Air. Rather than trying to hit the jackpot with each new product, I believe Apple has been educating the mass, directing them toward what they believe should be the ultimate computing experience. Steve Jobs' visionary is well known. He may already have that being in mind. There may even be chance that the prototype of that being already exists somewhere in Apple campus. Just think about how long has iPad been under development.

As long as the vision is still in view, with the teams that have given us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products, they will be fine.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萬華鏡

這個主日,傳道人的講道,提到我們的生命要不斷改變,不可把它冰封在某一刻。當中有一些提醒,但昨天十分忙碌地照顧細細,也沒有怎樣再想。

今早起床後 check mail,見媽再提起昨天的講道,並附上一篇文章。沒時間看文章,只花了點時間回想那篇講道的點滴(一面聽道,一面看管著兩個孩子,能聽到的都只會是點滴。)到刷牙時,腦中響起了三個字--萬華鏡(萬花筒)。形容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神的生命。

一直覺得神有一大堆屬性,加上祂永不改變,整件事給我的印象是很呆板,就像一幅油畫,是很美,但十年如一日。雖然知道實情不是這樣,不過,總是跳不出那個框框。然後,發覺原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不同的屬性就像不同的珠子,把它們放在一起,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角度向萬華鏡內望,你會看到不同的世界。當然,我相信天父給我們看到的,要比萬華鏡精彩得多。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今年生日

原本的計劃是:早上出外找個地方靜修,回家, 下午出外逛逛街。結果,因為娘子上午需要陪外母看醫生,上午節目改為出外食早餐,和娘子買餸,回家做家務,然後中午帶着細細出荃灣和娘子會合。

和娘子帶着細細在荃灣逛了大概三小時,用了20分鐘找自已想找的東西做生日禮物。回到家時,已累得不想出第二次門買日用品。特別節目是幫細細剪頭髪,第一刀便剪過頭,被迫變成小丸子頭,娘子心痛了,我也決定以後不幫細細剪頭髪了。

晚上,一如以往,到爸媽家吃飯,和切蛋糕慶祝。做了爸爸後,開始覺得自己生日,最應該做的,是honor自己父母。那不單是多謝他們養育之恩,還有是要盡力去活好自己的生命,別令他們的付出白費。

自己買回來的生日禮物(一隻電腦用的咪)似乎壞了,卻收到了另一份期待已久的禮物。且看能否在今年內和大家分享。

今早,用Google Reader 看到這篇,談到要忠於自己。我沒有什麼夢想,但仍希望不要做濕柴,或是廢柴。而現在,至少, 我要為這個家去燃燒自己。縱使生日過得和理想中的完全不同,縱使被細細叫「爸B」轟炸了一整天,湊他們至筋疲力竭,亦心甘樂意。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創意

Daniel 大了,開始會自己砌路軌。


上圖是他的傑作。從成年人的眼中看,算是失敗作吧!路軌連不起來,又多掘頭路。當我再想一想時,覺得不管他是否隨意安裝,出來的結構其實是頗有創意的。

人大了,會發覺很多成年人創意少了的原因,除了腦的轉數慢了,更大的因由是我們知太多、接受太多規範了。一個念頭出現,就有百樣「行不通」把它擠壓了。久而久之,天馬行空的念頭都消失,一切變得因循。

希望能保守住孩子們那敢想敢作的心,當然,仍然有需要讓他們認識到很多事情是有規範的(總不可能做到反地心吸力吧),但在規範之內,但願他們能敢於做夢,敢於嘗試。

面對著香港的教育制度,知道要達成這目標很不容易,但願能身體力行,陪他們闖出一條新路吧。

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

100000 咪

星期五是細細的一歲生日,我請了假,和娘子、細細出沙田和她慶祝。在進入商場停車場時,望一望咪錶,剛好走到十萬咪。這也算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一刻。


這輛Echo Verso,是我轉工時爸爸買的。當時的新公司交通不方便,剛巧家中的Sunny 差不多夠期需要替換,便決定換一輛車給我代步。我在美國時開Civic hatchback,回港後亦一值想買些細車。在美國時的經驗得知,Corolla一定不夠 leg room,Civic 是勉强可以,但找不到hatchback(我對普通房車並無興趣)。看了一輪,有一個黃昏,和爸爸一同去了車行睇車,最初看見Echo,覺得都可以,雖然沒有以前Civic 空間那麼大。轉頭見到 Echo Verso,算是驚為天人吧,無論是 head room、leg room、後座的空間、性價比,都是理想之中,特別是內籠,可以將後座的座位完全收藏,變成載貨的空間,這樣的設計,還是第一次見。結果,不作他選。

這十萬公里當中,包括了不少生命中重要的片段。譬如結婚時,雖然接新娘和去教堂時是坐在爸爸的benz 內,但回家時,全靠它龐大的內籠,才能將所有禮物、擺設放上車之餘,還能有位子給伴娘坐去外家吃飯。當然,兩次搬屋,它亦幫了不少忙。還有,Daniel 和細細出世後,都是用它來接娘子和孩子回家。可以說,這輛車,載著我由男孩變成男人的過程中很多的回憶。

如此好車,現已難求,聽說現在這款車仍有價有市。之前有想過換車,就是找不到差不多實用的款式。話說回來,現在的經濟情況其實已容不到我們換新車,只希望它能走多一點,走遠一點,帶給我們再多一點值得記念的經歷。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溝通不能

又一段時間沒有寫blog,其中一個原因希望能短期內另文討論。今天想談另一樣事情。

上星期有一位新印度同事返工,第一個星期主要教他公司的系統如何運作,第二個星期開始讓他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問題來了,撇開他開始時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的能力不談,令我完全不能明白的是,當是interview 時,他明明是理解能力最好、最肯問問題的一個,但當來到了以後,他沒有主動問問題,就我主動和他談,到最後他還是不明白我說的是什麼。簡單來說,我覺得我們是有對話,無溝通。

我同事討論這問題時,想到兩樣東西:

  1. 以前從來沒想過會出現這種情況。兩個人談話,大家都在表達自已的想法,談話完畢後,才發現原來對方完全不明白自己講的是什麼東西。我不清楚是自己英文的表達能力下降了,還是他的理解力有問題,又或者是其他因素,以至出現這種情況。然後我想到,將來和孩子們的溝通,會否出現相似的情況,講了說話,但沒有溝通?

  1. 同事提到以前一些香港同事和現在這位同事,在工作的態度有相近似的地方,都是和我們這一輩的有分別。第一樣想到的,是環境不同了。以前資源沒有那麼豐富,我們寫程式時,都會小心資源運用,一切都要最佳化(optimize);現在的電腦比以前强多了,寫程式的人也沒有那麼在意怎樣寫才是最好,只要能完成要求,也顧不得將來維護有多困難。不談孰優孰劣,只想到Daniel 和 Esther 成長環境和我的比較起來實在很不同,要溝通,便必須理解他們這個環境如何塑造了他們,亦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如何長大的。
我很慶幸大部份時間和娘子的溝通是暢通無阻的,希望將來和孩子們的溝通亦能如此。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iPad

千呼萬喚,等了傳了幾個月,iPad終於面世。它不是叫iSlate 或是 iTablet,沒有鏡頭,可以用3G但不能打電話,它,基本上是 iPod Touch 的放大加強版。

對照一下之前寫關於 Apple Tablet 的 blog,發覺 iPad 基本上滿足了我心目中不少的期望,特別是價錢、重量、效能上,都相當有吸引力,看到 keynote 中 Steve Jobs 的示範和Apple 網頁上 iPad apps 的圖,不能否認我是被毒到了。我可以幻想將來可以在火車上用它讀聖經同時寫筆記,然後開Calendar預備當天日程,再開一個app同時查看facebook 和twitter,而不需看得眼也花了。

另一方面,對於香港的玩家,它有不少大問題。沒有Flash support 是一樣,沒有任何繁體中文的輸入法是更大的問題,至於其他什麼沒有鏡頭,沒有多工作業等,在判斷那是否問題前,我們先要攪清楚,究竟iPad 的定位是什麼?

讓我們先回望一下PC 發展的歷史。PC 剛開始時,主要是給研究人員或是文職來用的,故它的設計亦主要是針對資料輸入這項功能來發展,所以初代的電腦只有鍵盤。要到後來有視窗的系統,人們需要用方法去指定螢幕上的某一點,才有滑鼠的出現,去補鍵盤的不足。今天電腦的設計便是完全根據這條線來發展。但是,今天大部份電腦的使用者,其實都不是用作資料輸入,而是上網瀏覽網頁,或和人聊天,又或是聽歌睇片。對他們來說,並不值得用desktop 或是notebook 去做這些東西,因為根本不用功能這麼强勁的電腦,這亦解釋了現在netbook的流行。

看完了iPad的發佈,看了不少的資料,和歸納網友的評價後,我覺得,iPad 的定位並不是一部縮小版的電腦,或是放大版的 iPhone/iPod Touch,而是一樣從沒出現過,或應該說是從沒成功打進大眾市場的東西,是為multi-purpose electronic appliance。它不是iPhone,iPhone 的主要功能是通訊(電話/電郵/SMS等),而它要做的並不專注在這方面。你可以說它是 iPod Touch 的放大版,但它要做到的 iPod Touch 不能在它form factor 的限制下做得到。它不需要比 iPhone 有很大的突破,因為最重要的突破,已在iPhone 的介面上完成了。那就是一套很容易便用的用戶介面(UI),即使小孩子如Daniel 不用怎樣學也會用。其重要性在於使用者的門檻被降得很低,以致真正做到任何人都會用。

將這介面放到iPad 裏,配合其10"的螢幕,便可以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可以是PMP,播放音樂、影片;它可以是容易閱讀的PDA、相簿、電子書;它可以是遊戲機,亦可以是和小孩子玩樂的波子棋/鬥獸棋/象棋的棋盤;它可以是見客用的手提電腦,用作做keynote presentation;亦可以是資料詳盡的股票機/手提投注站。這些,都是現在的手提裝置可以做得到,但多數不及iPad 做得方便使用。

iPad的革命性,不在其使用的科技,而在其能改變一般人使用電腦的概念和習慣。它不一定成功,但它接近成功的機會比過去任何的產品都要高。

說了這麼多,我會否做第一批使用者呢?答案是不會!正如在之前的blog 提到,我是打算用iPad 來寫blog 的,如果它沒有任何方便使用的繁體中文輸入法,我只會得物無所用。以Apple 一向的性格,等它加入倉頡或其他輸入法,不如等jailbreak 後的 iAcces。那,大概會是大半年後的事吧。到那時再作打算。

P.S.: 原本想寫兩篇,但最近完全沒有時間,唯有濃縮至一篇。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O/X的神奇力量

自己有一些陋習,一直都改不好。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成效都不顯著或不持久。

年初和同事分享交通時,大家提到今年的新年大計,有感於很多時這些計劃都會無矢而終,便找些方法幫助大家能夠堅持下去。他提到在大學時有一套叫DCU的方法(他也忘記了DCU代表什麼),簡單說,就是把目標寫在一個表上,然後每天記錄有沒有達成,或是進度如何。譬如,達到目標的話填「O」;未能達到填「X」。重點是,記錄過後會交給同伴檢查,以至能一同檢討,互相鼓勵。

同事在個多星期前要到韓國工幹,他在出發後不久,便在google doc 上開了spreadsheet 和填上他的目標,而我亦填上我的。如此,我們便開始用這方法互相督促。說也奇怪,計劃開始後,每次當我想故態復萌時,便會想到將要在表上填上「X」,通常都會因此成功制止自己。

當然,要決從來都不是那些X's & O's,而是知道自己的記錄能隨時被檢查。事實上,在這個多星期,我和弟兄都並沒有聯絡過。但每想到他隨時會看到我有那幾個項目是「X」,便會打醒十二分精神。神無所不在,理性上是知道的。但到最後,仍需要有看得見的弟兄的幫助,才能體現到看不見的神,是如何鑒察人。